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中心
《光明日报》等媒体刊转《在西北局的日子里》书评
发布日期:2018-07-09    文章来源:    分享到:

  7月1日出版的《光明日报》刊发了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陈答才教授和在读博士研究生吕越颖的署名文章“事实的力量真理的力量——评《在西北局的日子里》”,向读者介绍并推荐我社《在西北局的日子里》一书。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文明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求是网等多家网站全文转发。


  相关链接:

  光明日报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8-07/01/nw.D110000gmrb_20180701_1-05.htm

  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m.cssn.cn/sylm/sylm_syzx/201807/t20180701_4491482_1.htm

  中国文明网http://www.wenming.cn/book/sptx/201807/t20180701_4740535.shtml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dangshi.people.com.cn/n1/2018/0701/c85037-30098220.html

  求是网http://www.qstheory.cn/zhuanqu/bkjx/2018-07/01/c_1123061604.htm

  全文如下:

  西北的黄土地上,珍藏着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的红色历史和文化记忆。笔者作为党史研究者和教学人员,历来认为,除了正史和传记,口述历史应是重要的研究资料来源。出自亲历者、当事人和知情者的口述,除了细节丰满,鲜活而生动之外,还可以弥补正史叙述之不足,是学习和研究党史不可或缺的文献资料之一。

  由石杰、司志浩主编的《在西北局的日子里》一书,是“红色延安口述·历史”丛书中的一种,书中记述了彭德怀、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工作、生活情况,为西北局研究提供了大量第一手珍贵资料。该书以人物为主线,以亲历者、当事人、知情者的讲述与回忆来补充党史中的历史要点和历史细节,还原历史事件,呈现中共中央在延安13年的历程,再现一个本色、真实的延安。

尊重历史,口述资料来源于多年的追踪访谈

  有学者考证,中共党史上,从1935年至1966年间共存在过四个曾以“西北局”为名称的领导机构。应该指出,《在西北局的日子里》主要关注的是通常意义上所指的、存在了13年的西北局(自1941年5月至1954年12月,分为延安时期和西安时期)的历史。由于各种原因,相关研究尚存在较大空间。历史发展至今,老一辈西北局领导不少已经作古,从书中可以了解到,编者从2009年就开始了对西北局老同志的采访,彼时,受访者中年纪最轻的也已80有余。为写成此书,编者采访了不少当事人、亲历者和知情者,其中包括:曾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常委、组织部副部长等职的张邦英,西北局组织部干事、秘书、办公室主任何载,西北局速记处速记员马松林、马淑芳、张玉英,西北局政策研究室主任黄植的夫人史宏、研究员绍继尧,西北局总务科科长张振邦,生产科、审计科会计张克,西北局习仲勋同志秘书张志功、警卫员孙炳文,西北局警卫员王志强,西北局党校图书馆工作人员郝树华,以及在西北局总务科、办公厅行政处工作过的彭寿仁等人。可见,通过口述实录为读者呈现出较为真实、准确的史料是创作团队的一大出发点。但作为补充,编者还在已出版的书籍文献、报刊资料中对相关内容进行挑选、整理、提炼,在娓娓诉说历史的同时关注到了理论层面的内容,给读者留下了甄别与思考的空间,如此慎重与缜密,无疑为此书的质量提供了基本的保障。

大背景清晰,小细节丰满

  该书内容丰富,重点突出。延安时期,西北局一方面领导着陕甘宁边区的具体工作,支持和协助着党的事业,另一方面又得到中共中央直接的帮助和指导,在其存在期间,虽几经改组,但始终发挥着重要且特殊的作用。在关注点方面,这本书既反映了西北局紧张有序的工作,又呈现了革命工作者充实多彩、风趣盎然的生活。在展现方式上,既有朴素平实的口述记录,又有富含感情的怀念小诗。其中有关彭德怀、习仲勋、刘志丹、王震、马文瑞、常黎夫、张德生、贾拓夫、赵伯平、曹力如、孙作宾、黄植在西北局工作和生活的内容相当丰富。另外,此书以长期主政西北、曾任西北局书记、第二书记的习仲勋为展现重点。其中,有关习仲勋在党的建设、统一战线、土地改革和民族宗教工作等方面的创造性发挥有诸多记述。

  生动鲜活,可读性强。本书以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为主,材料鲜活,情感真切,充分发挥了口述史所独有的文字吸引力。同时,为了更直观形象、深入人心,编者利用百余幅配图营造了较强的历史现场感,提供了相当的信息量。

  框架巧妙,写法新颖。目前,学界关于西北局的研究主要循着以下三种思路开展,一种是以其历史地位和作用、组织机构系统、军事和土改以及民族宗教等具体工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第二种是在延安整风的背景下将西北局高干会议作为专题进行探讨,第三种则把西北局领导人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和重点。《在西北局的日子里》注重吸收相关成果,一方面,时间节点明确、集中,对史料进行深入的挖掘。另一方面,又通过对西北局进行横断面的“切割”,既务实又务虚,将其中的人与事、情与理的元素充分融合,使本书具有较为客观的品性。围绕西北局很好地还原了一段历史、一个群体、一种精神。由此,该书可定位为一部关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断代史和专题史。

亲历、亲见、亲闻,令党史人物更加立体、丰满

  首先,《在西北局的日子里》是对《习仲勋传》《彭德怀传》的重要补充。编者通过深入挖掘史料,将习仲勋、彭德怀在西北局期间的工作、生活更加细致地进行描述,提供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尤其是聚焦习仲勋经过在西北局的锤炼,实现了从“年轻有为”到“炉火纯青”的转变过程。同时,创作团队深入民间,记录下了西北局相关人员的亲历、亲见、亲闻,传递了革命老人对相关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也将他们的丰富感情融入其中,实现了多种声音的对话和多种情感的交汇。这样的作品,无疑令党史人物更加立体、丰满。

  其次,是传承红色基因的一部力作。对于历史著作,能否有效传播精神的力量,是创作者面临的大考。正如后记所指出的:感动与感悟的历史,更需要一种精神传递的意义。“沧桑看云,赤子情怀依旧”。在西北局工作过的同志,在接受采访中多对当时上下级干部密切和谐的关系记忆犹新,对党与人民的鱼水之情反复回味,对当时革命的乐观主义印象深刻,对那段追寻理想、追寻光明的历史深切缅怀。由此,《在西北局的日子里》可以视为对延安精神生活状态的一个侧写。正是这些精神要素的充分展现,赋予了这本书应有的历史质感。毕竟,红色历史的优秀基因特质不该只令人激动一阵子,而是使人铭记一辈子。

  这是一本不忘初心教育的生动教材。一部作品,如果能在满足好奇、感动人心的同时,还能引人深思,那它就具备了超出一般性图书的价值。本书不仅仅展现了西北局革命者的形象,也让读者体味到中共党人即使面对物质匮乏的状况,却依然感觉“最快乐、最充实”的崇高,感受着诸如“回忆过去,激励我永不止步”这样题词背后的深情,感动于他们始终不忘梦想和责任的赤诚。同时也令人不禁思索:身为党员,为什么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定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如何坚定理想信念;自身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上与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相比,还有哪些差距,等等。如今,党带领人民挑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重任,《在西北局的日子里》的出版无疑恰逢其时,称得上是一部集展示性与参考性于一体的好教材。

  纵观全书,虽有遗憾,但总体上看,此书依旧不失为一部有质量、有看点、有价值的作品。无论是对深入研究西北局怀有兴趣的学者,还是对延安那段说不完、道不尽的历史热心的人们,翻一翻这本《在西北局的日子里》,应该多少能读有所悟、学有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