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中心
《光明日报》刊发《诗说中国》丛书编辑手记
发布日期:2019-11-11    文章来源:    分享到:

 

  2019年11月2日出版的《光明日报》刊发了由总社编辑焦凌撰写的编辑手记《以诗的视角去发现》,向读者介绍并推荐了我社《诗说中国》丛书。

  书评全文如下:

以诗的视角去发现

焦凌

  《诗说中国》项目的策划缘起于2013年,由陕西著名诗人、长江学者薛保勤教授,西北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浩教授发起。丛书的策划初衷在于另辟蹊径,用对诗歌的解读来阐释中国传统文化。

  主编选中古典诗歌作为载体有多重考虑:一是因为诗歌是我国古代最具代表性、成就最高的文学形式。唐诗宋词是跨越千年而不朽的文化丰碑。二是从量上而言,中华古典诗歌浩如烟海,可以从容筛选,寻找最具代表性的文本,而无资料匮乏之虞。三是诗歌中往往有着其他文献所不具备的强烈情感内核,从情感上古人和今人是相通的。用诗歌文本来讲文化更容易获得共鸣。四是诗歌更容易还原历史书写无法传达的社会心理,它是中华文明的别样记录,通过对诗歌的解读,能达到去伪存真,呈现中国文化的本来面目的效果。

  丛书从内容上呈现以下几大特点:

  精选大量古典诗词。丛书作者精心选择了近6000首古典诗词,具体到每篇文章,则根据设定意象,精选与其风骨、内涵、感悟一致或者相关的诗词进行精要的阐释,文章既有诗人对于自然、对于生命、对于人生的个人主观感受,也有诗人的经历境遇、思想情操和道德信仰介绍,而最终升华到诗人所处的时代环境,与主题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的宏观层面。我们将发现诗歌是如何深入地渗透于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去,让现代社会的我们与千年前的祖先产生精神上的联系、情感上的共鸣。比如《耕读传家》第一篇《白发渔樵江渚上,观看秋月春风——渔樵耕读的符号》中引用的古诗词就有42首,引用的文献资料达20处。通过柳宗元、王维、郑谷、陆游、吴镇等人的诗词,以及《汉书》《论语》等文献,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让读者具体地感受渔樵耕读在古代社会的地位。

  “点”“线”“面”有机结合,沟通古今。为了便于大众阅读,文章采用散文式的笔法,9卷除总序外,每卷图书还撰有自序,介绍该卷的写作宗旨及文化流变,各篇前设有导读,勾勒本章内容,提炼诗说本章的要义。一首首古典诗歌如同是“点”,用历史长河中的这些“点”来连接成“线”(纵向的时间线上历史的变迁),用“线”勾勒出“面”(某一文化类型的全貌),使“点”具有经典性,“线”具有延续性,“面”具有代表性,通过“点”“线”“面”的有机结合,沟通古今,形成完整的叙述空间体系,从而再现曾经的中国社会全貌。

  比如园林卷《明月松间》,分为七大板块,首先介绍园林的起源,时间线上溯商周下至明清;接着介绍园林的形制、景观、人物、韵味、情感、隐喻。除了总序,作者还撰写自序,篇首配有导言。通过一首首古典诗词,引出园林的方方面面,通过每一篇文章纵向打通古今园林演变。最后组合七大板块,展示中国园林的整体风貌。

  比如民俗卷《诗语年节》中,《东风夜放花千树——诗说元宵节》,作者敏锐地抓住了元宵节的精神内核“闹”。指出,这并非我们后人的归纳总结,而是历史智慧的沉淀,文中提到“这个节日在古人的体验里就一再提及‘闹’字”,作者以诗证史、举出元好问诗歌《京都元夕》为例:“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作者在讲述诗歌中节日精神内核的同时,也不放过对节日历史源流、民俗演变的考证。

  再如乐舞卷《乐舞翩跹》中,提到中国最富诗情的乐器之一——琴。文中是这么说的:“琴,作为不折不扣的中国自有古乐代表,在这种乐器身上,承载有非常典型、非常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理念。所以,古琴才能被誉为是‘琴有九德’,才能被看作是‘乐以和情’。”琴传达的是“和”的品质。作者举出白居易一首听琴诗《听弹古渌水》:

  闻君古渌水,使我心和平。

  欲识慢流意,为听疏泛声。

  西窗竹阴下,竟日有余清。

  这种种讲述更由于古诗的存在得以印证和增色。这样的文字,在《诗说中国》九卷本中比比皆是,正是全体创作人员在内容上的独具创意,审读专家在文字上的精益求精,使得这部作品历时5年打磨终结硕果。

  诗画一体,紧密结合,排版精心设计。该丛书精选近200幅古代名家名画,这既是诗心的视觉化呈现,也是一次传统文化的展示。丛书创新的现代表达形式赋予中华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读者可以通过诗歌的解读与佐证,真切地触摸到我们先人的习俗与社会情境、心理脉动,在体会古人的同时,完成对自我文化传统的认同,去发现、去感知中国传统文化,回望曾经的诗意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