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中心
《中国中医药报》刊发《中医药文化知识》专题评论
发布日期:2023-04-04    文章来源:总社    分享到:

  3月30日出版的《中国中医药报》,以“把中医药种子种在孩子心田”为主题,通过政策解读、编著团队介绍、专家评介的形式,向广大读者介绍并推荐了总社图书《中医药文化知识》(小学段、中学段)。

1.jpg

  整版内容如下:

把中医药种子种在孩子心田

  从《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到《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无不强调将中医药文化融入中小学教育。作为第一套经国家教育部门审核、中医药专家与中小学教师通力合作完成的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读本,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出版的《中医药文化知识》一经面世,就受到广大中小学师生的青睐。这套读本讲述了什么?有何特色?来看看编著团队是如何做,才能将晦涩难懂的中医药知识成功转化,让中小学生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编著团队:

读本符合中小学生思维特点

  中医药是中国历代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形成的医疗、养生和保健理论与技术,融合了历代的人文哲学、宇宙观、生命观等思想,形成了人与社会、自然,生命与健康、疾病的独特认知,是人类灿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中医、爱中医、用中医,当从孩子抓起。《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等国家发布的重要文件,皆强调将中医药文化融入中小学教育。近年来,全国各地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然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晦涩难懂的中医药知识怎样才能让中小学生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这是中医界与教育界一直想方设法要攻克的难题。

  《中医药文化知识》编著团队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专门邀请中小学教师全面参与该读本的编写与审定工作。中医药专家与中小学教师通力合作,根据中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和阅读习惯,对中医药知识进行了科普化、通俗化的转化,几易其稿,终于通过教育部门的审核,于2021年7月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出版。目前,这套读本已经走进中小学校园,深受师生欢迎。

  让中小学生了解中医药、相信中医药、传扬中医药,掌握中华文化内涵要义,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是编著团队始终坚守的初心。

  《中医药文化知识》分为小学段和中学段两个分册,从文化的视角和不同的专题,展示中医药悠久的历史发展、深刻的文化内涵、科学的理论体系、独特的诊疗技术、丰富的养生方法等内容,将中医药作为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进行了系统解读。书中对丰富的历史典故和中医药知识,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介绍,并配上大量彩色插图,使青少年能够深入浅出地学习中医药文化,感悟中医药的文化底蕴,感受中医药的博大仁术,感慨中医药的精深奥妙。全书图文并茂,雅俗共赏。其中小学段与中学段分册的内容又各有侧重,循序渐进,融会贯通。

2.jpg

  《中医药文化知识·小学段》从历史故事里的中医药、传统文化里的中医药、中医药的认知观、生活里的中医药四个方面,通过24个有趣的故事,让学生逐步产生思考与交流,然后补充相关医药知识,并在实践中探究中医药知识的乐趣与秘密,体现趣味性、可读性和实践性。

3.jpg

  《中医药文化知识·中学段》从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读懂中医思维、理解本草奥秘、了解中医技术、践行中医生活等五个方面,通过导语引出的30个中医药典故,以知识窗的方式,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医药文化知识,让同学们想一想、做一做,进一步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尊重,体现系统性、知识性和实用性。(张林)

  主编观点:

以孩子的视角看中医

杨金生 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

  编著中小学读本与编著中医药专业书籍有很大不同,不仅要求专业、准确、严谨,还必须通俗化、生活化、有体验性,让中小学生看得懂、学得会是首要任务。比如通过讲述冬至吃饺子的习俗来源引出张仲景用祛寒娇耳汤为百姓治疗耳朵冻疮的故事,孩子们一听就印象深刻了,在故事后的思考交流中,再提出为什么以羊肉为主要食材做成的娇耳能治冻疮?借此讲述羊肉的温热属性和中医以热药祛寒的治病理论。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复杂的中医道理简单化,孩子们很容易理解。

  在这套读本中,处处体现着“以孩子的视角看中医”思维,这对我们中医药专家来说是有困难的,但困难再大也要克服。形成这样一套能被教育部门认可的中医药读本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孩子代表着未来,今天将中医药的种子播撒在他们的心田,来日便会长成参天大树。他们了解中医药、相信中医药、热爱中医药,中医药振兴发展之路才能行稳致远。

将科学性放在第一位

刘力  陕西中医药大学教授

  中医药学是医学科学,其疗效经过了几千年实践的检验,将其纳入教材时,要强调其科学性。其科学性必须放在第一位,才能对中小学生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中医药传承数千载,在兼收并蓄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多传说故事,有些故事是不能被直接写入中小学读本的,需要科学的验证。

  对中医药文化中尚有争论之处要避免选择,这是教育部门对中小学教材的要求,也是中医界作科普传播应当遵循的准则。陕西省这套中小学素质教育读本反响很好,很多其他省份的中小学也在借鉴这套读本作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载体。然而对我们中医人来说,仍然任重而道远,如何将高深的专业知识讲得通俗易懂,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努力。

讲好中医药故事

牛阳 宁夏医科大学教授

  这套读本非常注重突出中医药的文化性、地域性和时代性。枯燥的道理容易让孩子们打瞌睡,但有趣的故事就很容易引人入胜了,讲好中医药故事是这套读本的一大任务,也是其突出特色。

  好故事不仅要有文化味,还要有地域性、时代性,比如《中医药文化知识·中学段》中有“秦地遍地是仙草”章节就专门讲述了陕西的道地药材,通过这一小切口向学生们传递了本草的奥秘。读本的篇幅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要选择中医药的亮点来唤起孩子们的兴趣。再比如,“中西结合战胜新冠”是通过讲述当代故事告诉大家,中医药不仅是古老的宝藏,更是我们身边触手可及、切实可用的技术方法,它确实是我们健康的有力保障。孩子们亲历过新冠疫情,亲身感受过中医药力量,再听到这样的故事必然会对中医药有更深的体悟与理解。

  《中医药文化知识》评介:

深入浅出引导中小学生领悟中医精髓

郑守曾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必要性已逐步成为全社会共识。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目的一般认为主要有两个,一是让学生了解中医药文化所具有的生命观和哲学观,二是促进孩子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但我认为,中医药进中小学课堂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是,通过传授中医药文化知识,让孩子们知道,对于生命、健康、疾病的认识,还有一种不同于西医,但同样能揭示生命、健康、疾病本质规律,同样能认识健康与疾病,同样能维护健康、治疗疾病的医学,即中医药学,藉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建立起医学领域的多元文化理念。这一目的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我们的基础教育是建立在全球化的实证科学体系基础上的,这本无可厚非,但却确确实实造成了这样一个结果,即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能自觉地、轻松自然地接受西医,而接受中医药必须经过一个艰难而曲折的过程。而中医药文化进中小学课堂能够,而且必须承担起解决这个问题的任务。

  要想通过教材让孩子们形成医学文化多元的认识,必须让孩子们了解系统完整、富有特色内涵的中医药文化,杨金生、刘力、牛阳主编的陕西省中小学素质教育读本《中医药文化知识》(以下简称陕西版《中医药文化知识》),在这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开创性工作。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核心。精神文化包括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心理素养、行为准则、审养观念、思维方式等,思维方式是核心,所以中医药文化核心中的核心是中医药思维方式,中医药思维方式是东方思维杰出代表——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医学化产物。季羡林认为,“文化的产生不是一元的”“思维模式是一切文化的基础,思维模式的不同,是不同文化体系的根本不同,东方的思维模式是综合的,西方的思维模式是分析的”,中医与西医不同的思维方式是由中西医不同的文化体系所导致的,所以不重视传授中医药思维方法就不足以传授中医药文化。我们高兴地看到,陕西版《中医药文化知识》十分重视传授中医药精神文化,并聚焦于中医药思维方式。在《中医药文化知识·小学段》,编设“中华文化里的中医药”和“中医药的认知观”等章节,从中医智慧入手,生动形象地传授了取象比类、时令养生、治未病和有关生理、病理、药理等中医药思维方式。在《中医药文化知识·中学段》更是鲜明地设置了“读懂中医思维”主题,从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三因制宜的辨证观、阴平阳秘的治疗观、五行藏象的动态观、沟通内外的经络观、未病先防的预防观等6个方面,既全面系统又深入浅出地传授了中医思维方式,为孩子们建立多元的医学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好比一粒种子埋在了孩子们稚嫩的心田,终有发芽生长、开花结果之时。

  医学领域的物质文化是指赋予了健康内涵的实物,制度文化包括有利于健康的习俗文化等,陕西版《中医药文化知识·小学段》在“中华文化里的中医药”等章节中集中展现了作为中医药特色优势存在的中医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特别在“习俗里的中医智慧”“节日里的中医智慧”“节气里的中医智慧”等章节,将习俗、节日、节气等中医药的制度文化与艾草、饺子、茵陈、蒿、青团等中医药物质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生动活泼地传授了什么是中医药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

  我认为,学术貌似高冷,教材虽有自己的特定要求,但也必须讲究学术性。文化的概念是最难定义的,对文化内涵的认识也不尽相同,但对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分法表述的科学性是有共识的。陕西版《中医药文化知识》系统地呈现了中医药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完整内涵,体现了教材科普性与学术性较为完满的结合。唯有教材自身要求与学术结合才是好的教材,中医药博大精深,对中医药文化类教材尤其要提出这样的要求,而陕西版《中医药文化知识》教材在这方面的探索是成功的。一定能助力中小学生形成医学文化多元观,并认识中医、接受中医,这也是我作为中医药教育工作者推荐这一教材的主要原因。

编辑/李宣仪 审核/王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