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12期出版的《出版人》杂志,刊发了由总社编辑张旭升撰写的书评《想你的风吹过周原,吹进思乡人的心》,向读者介绍并推荐了总社新书《周原纪》。
全文如下:
想你的风吹过周原,吹进思乡人的心章
文|张旭升
一
在今天宝鸡扶风、岐山、凤翔、眉县,以及咸阳武功、乾县一带,有东西长约八十公里、南北宽约三十公里的周原遗址,南临渭河,北依岐山,西界千河,东到武功漆水河。这里土壤肥沃,气候宜人,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繁衍生息之宝地。《路史》记载,古有岐伯,原居岐山下,黄帝至岐时,访见岐伯,并向岐伯讨教治道之策。可其见渊源之绵长。
“周原”之名,最早出现在《诗经》中,有《绵》为证:
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
周族是渭河流域发展起来的民族,最早居住在武功、扶风一带;到第四代公孙刘时,迁至豳(今旬邑、长武、彬县一带);公元前 11 世纪,第九代孙古公亶父率领族人迁徙定居于岐山脚下的周原。《孟子·梁惠王下》记载 :“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非择而取之,不得已也。”古公亶父不忍族人卷入战事,为躲避狄人入侵,带领族人迁居周原,改国为周,并在此营筑城邦室屋,建都城“京”。他们用简陋的工具开垦荒地,建造屋舍,却制造出了精美绝伦的祭祀器皿,制定了规范严苛的社会等级秩序,那些庄重肃穆的礼仪、典雅优美的乐章,就此从周原传播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
想来,三千年前的西周,这里曾有一座高大的、夯土城墙围砌的城,城墙内的宫殿宗庙错落有致,布局严谨,周天子在这里发号施令,治理天下。漫步此刻的周原,感受微风拂过麦浪,撩起额前碎发。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西周走向衰落,周平王东迁洛邑,西周城遭遇自然的风雨侵蚀,战争的血雨腥风,不再雄伟庄严、威武,周原大地失去了一时的辉煌,转而变成一片宁静的乡村。那些曾经的繁华热闹、金戈铁马,掀起的历史尘埃,最终,都选择了掩埋沉淀在山水间。但是它们所承载的历史文明,随着一代一代传递、流传了下来,因它而织就文化基因,种进了民族的血脉。
这里的土地依然埋藏着诸多的西周遗物,有着古老城墙、宫殿、青铜器等遗迹遗物,这些东西都在用自己的方式默默诉说着曾经的过往,那些曾经热闹非凡的铸铜、制陶、制骨的作坊,制作出精美的毛公鼎、大盂鼎,那些令人刻骨铭记的日子,在古人的甲骨卜辞及占卜记事中被记录下来。这一切,为人们了解曾经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打开了一扇鲜活的窗口,人们可以一探当时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思想生活原貌。他们对天地神灵的敬畏,对未知命运的探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如今的我们如出一辙。而周原大地也因此早已有了一幅郁郁乎文哉的热闹景象。
孔子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主张克己复礼,以礼治国。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忠信、孝悌等道德准则,都与周礼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
在《周原纪》中,吴克敬以风先生的口吻,带领我们再次游览了周原大地,远古时期生活在此的人们所创造的辉煌历史,因着精美的器物大量出土呈现在人们眼前。人们在惊讶之余,忽而明白文化起源的脉搏至今传承不断,即使被历史的风尘淹没多年,依旧有力而强劲地跳动着。
《诗经》中的风是收集各地的民歌,雅是周王朝宫廷音乐,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它们共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民的生活状况。《周原纪》于《诗经》取材,将风、雅、颂幻化成三位儒雅、学富五车的先生,并将其中的风先生作为全能视角,引领作者和读者思绪,跨越周原的山川“山水撷萃”,寻觅周原的贤人“人文拔萃”之渊,鉴赏“器物臻萃”之貌。以风先生的口吻,带领读者游览一番作者的笔触,将故乡大地上的乡土人情、风俗器物一一呈出,以拉家常的语气将历史与现代、传说与真事、记忆与现实糅合在一起,娓娓讲述,令人如沐春风。
吴克敬在“鼎盛周原”一节中说:“九州始有九鼎,九鼎名望九州。如我成长的古周原,便高傲地占有了一个雍州的名讳,同时也就有了一件名曰‘雍州’的大鼎。”九鼎的来龙去脉《史记》中已有记载,而由九鼎衍生的毛公鼎、大盂鼎的来龙去脉,则有吴克敬先生的有趣记述。我特此专去宝鸡青铜器博物馆欣赏了周原遗址出土的各类青铜器,藏品可谓琳琅满目,教人惊叹不绝,而且有幸一睹何尊真容。尊酒的风俗,也因着青铜器的华丽出土,有了历史性的还原。其实物以立体、生动的形式呈现,将部落宗族的恢宏、大气,细腻又别出心裁的设计中凝聚的人们对于生活的极致热爱表达得淋漓尽致。岐山脚下,渭水之滨,广袤田野,茂密的森林,潺潺的溪流,都成为作者眼中需要叙述和描绘的内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那些年的那些记忆,留在生命里是作者心头浓浓的乡愁和情思。
作者以不逾矩的胸怀和厚重的文学功底,用质朴、纯真的感情,述说着故乡天地间自然而然本真的美,无论是窈窕淑女,还是杨柳依依,都毫无矫饰,感情真挚,直抵人心。一如《诗经》的诗句,简洁而富有韵味,迎合着含蓄、简约之美的民族偏爱。“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浆”的美好品德一如无处不在的风,幻化成儒雅博学的风先生,将作者心底的周原记忆,吹进每一个思乡人的心里。
这里是中华民族从蒙昧走向文明的孕育之地,之后的诸子百家,以及民族思想的历代绵延,在这片大地上从未间断过 ;在大一统时期,周原交通得到改善,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周原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之一,来自西域的商品文化,通过这里传入中原。周原,经历了辉煌与衰落,无论人们如何对待,它始终默默哺育着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只有日升日落,从不间断,见证着这片大地上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
三
周原,在吴克敬先生的眼睛里,并不只是一个地理名词,更是一个充满温暖、力量的精神家园。这里的山川河流、屋舍田间,流淌的渭水,巍峨的岐山,见证了多少朝代的兴衰,多少人的来去。这里的春夏秋冬、热闹的庙会、精彩的社火,民间艺术处处绽放……这些在年逾七十、从心所欲的吴克敬笔下文字的刻画中,俏皮中带有幽默,真挚中满是厚重,涌动着一片赤子之情。
曾听吴克敬先生讲他小时候喜读《聊斋》,那些奇幻动人的篇章,在他稚嫩的心灵中,播下了文学想象的种子。他常于夜晚入睡前思绪翻飞,沉浸在奇幻的世界中,那些鲜活生动的鬼怪魑魅形象,曲折离奇的情节,激发着他对于人世间社会、人性善恶的思考,他说,《聊斋》丰富了自己的想象力,以极其深刻的寓意,培养了自己日后敏锐的感知力和独特的创作视角,风先生便是他偶得并创作出的、涌现于灵动思绪中的人物形象之一。
绕耳不去的古老音符,在字句的叠唱中沁人心脾,吴克敬延续了一贯以歌启文的写法,心怀浓重的浪漫情怀,以风先生的视角,将故乡的山山水水、历史记忆、器物风俗,描介给读者。故乡的山水、风俗、人情,早已融入他的生命血脉中,条分缕析,熟谙于心。我们也乐于跟随风先生的视角,以其无拘无束、无形有影的姿态,飞过蜿蜒的七星河,将温暖、真情植入每一个思乡人的梦。
编辑/杨珂 审核/王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