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谷雨实验室发表一篇张月的报道《开拓中国女性研究的人,不想当女性主义者》,引起热议。中国性别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李小江教授似乎重新回到大家的视野里。2025年1月9日北京图书订货会上,举办了一场史学与性别五人谈活动,李小江老师以一本新书《史学的性别》,再次引发了关于史学与性别的探讨。
本次参与活动的嘉宾有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顾问王子今先生,中国性别问题研究权威专家、中华女子学院教授、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刘伯红女士,中国社会文化研究会会长、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梁景和先生,北京大学教授罗新先生,陕西师范大学教授郭海文女士。
李小江教授因身体原因线上参会。她发来录音,讲述了自己撰写《史学的性别》的契机与历程,对因为身体原因未能出席表示遗憾,对到场的嘉宾和读者表示欢迎和感谢。
总社社长刘东风在致辞中表示,李小江教授是中国性别研究领域重要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她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与方法出发研究性别关系问题,致力于建构基于中国经验的性别话语体系,推动中国的“妇女研究运动”。《史学的性别》是李小江教授的最新力作,这本书收录了作者近年撰写的书评8篇,评论对象为公开出版、产生了较大社会影响的性别史研究著作,为研究性别与性别制度提供了独特的、全新的视角和方法。
人类社会发展,是男性与女性的共同发展。史学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当然研究的视野中应该包括女性。那么史学与性别关系如何?五位专家对此进行了解读。
王子今教授指出,李小江老师《史学的性别》中收录了对他的《古史性别研究丛稿(增订本)》和《中国女军史》两本图书的书评,这两本书均较初次出版补充了一半以上的内容,却仍然留有遗憾。在新近出版的《中国女军史》中,虽然对“吴起杀妻考”进行了多重的分析,但还缺少心理学和性别视角的分析。王子今教授就此提出,在战争史中,存在多起这样的历史记载,那么女子在这样的背景下,是怎么样的一种存在?这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性别视角。
刘伯红教授提到她亲眼看到李小江老师深耕中国性别研究的艰辛,但仍坚持为中国的妇女运动和社会发展做记录。如今,出国留学的青年学者越来越多,如何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如何在中国的土地上建立起符合我们国家发展规律和被妇女认同的性别研究理论体系?我们现在的研究者要学习李小江老师,保持冷静的头脑,扎扎实实做本土的研究和分析。
梁景和教授说到他开始关注女性研究,是从李小江老师主编的《妇女研究丛书》开始的。他认为中国的性别史研究,在以后的发展中,一代一代学者会不断地思考更深刻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此外,研究者们还应当考虑更深刻的问题,即如何思考性别和个体的关系。
罗新教授表示李小江老师关于《漫长的余生——一个北魏宫女和她的时代》的书评从女性性别研究角度出发,评价很到位,给自己的启发很大。他提到自己在日常写作的时候,也注意到女性在历史书写中的消失,如何重新让她们被看到,这值得我们史学研究者注意的。
郭海文教授提及20世纪80年代末,李小江老师主编的《妇女研究丛书》启蒙了她,是她性别研究的起点。性别史研究需要重新审视历史文献和史料,这使她关注到了《奁史》这本被称为“中国古代女子百科全书”的著作。李老师在陕西师范大学筹建的妇女博物馆也给了她很大启示,她在《奁史》当中也找到对应的历史记载佐证。所以我们现在的研究者可以利用一些我们不曾关注过的历史记载,结合实物资料,对女性的历史在场进行新的解读与研究。
活动最后,读者们还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传统历史叙述中存在哪些性别偏见,这些偏见是不是会影响我们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性别研究如何能帮助我们理解和解决现代社会中的性别问题”等。嘉宾们耐心地回答了这些问题,并与线上和在场的读者分享了他们的独到见解和研究心得。这种双向互动不仅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也使得活动氛围更加热烈和活跃。
历史在继续,史学在进步,性别研究一直在路上。此次“史学与性别五人谈”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为性别历史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也为推动历史学科的创新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期待本次活动能够激发更多的思考,推动性别历史研究的走向深入。
编辑/杨珂 审核/王笑一